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在世界文字界实在是算得上一朵奇葩。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讲过,汉字就目前来讲已经成为唯一仍然在使用的“原生文明文字”,参见汉字:原生文明文字的硕果仅存。这篇文章,点击链接可以阅读。

现在请翻开腻的新华字典,随便翻开一页,看看新华字典上对汉字的注音。你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字,新华字典其实采取了两种注音方法,一种是我们所熟知的拼音,另外一种则是我们平常不常见的系统。实际上,那个勾勾画画的符号是拼音的“读音”,用于表示某个拼音字母的发音。

具体请参考上面这个表格。这两套系统实际上分别为不同的地区使用。在大陆,我们会使用拉丁字母注音,在台湾地区,则使用注音符号注音。所以在台湾的一些论坛上,经常会看到有人打出一些我们不认识的符号,其实就是上面表格里的注音符号,台湾人用这个来代替一些语气词的汉字。

这个东西是怎么搞出来的?

实际上搞这一套系统的最初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叫我们看拼音读汉字那么简单。这个表格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是年,是苏联一众汉学家搞出来的。再往前追溯的话,这个表格是由瞿秋白在年首次提出的,但是当时还十分不完善,只是一份草稿。年的时候在苏联汉学家及其他人员的帮助下,瞿秋白对这套方案进行了完善,但是瞿秋白本人并没有全程参与这项工作,主要是苏联汉学家和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参与的。

前面说了,瞿秋白和苏联汉学家们搞这个东西绝不是为了教民众“看拼音读汉字”,而是有着一个更宏大的计划——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将汉语的书写系统全面拼音化。但是这个方案有个很大的缺陷:没有声调符号,不标声调。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词,阅读起来十分困难和费力。尽管如此,这套方案一经推出,还是受到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并且一些报纸和杂志也开始用这套系统出版读物,在上海地区尤甚。

上面这张图是采用拉丁化文字的《大众报》。如果人们不知道这是《大众报》,仅看抬头的话,就极有可能把它认成是《大钟报》,《大忠报》,《大中报》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所以这一套方案因为无法克服的缺陷注定要失败。

为什么要搞这个方案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百年屈辱”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地心理创伤,极大地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音形分离,书写繁琐,极大地阻碍了知识在中国普通民众之中的传播,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源头”,并且认为汉字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劳动群众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汉字拼音化运动几乎是尾随白话文运动而来,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几乎全都支持汉字拼音化。他们认为与民众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和汉字一样,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阶级压迫的工具。

基于以上思想,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们就开始思考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及方法。从瞿秋白的首次尝试到最终颁布,中间经历了10年的时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却开启了中国汉字拼音化的进程。

汉字能不能拼音化?

汉语到底能不能拼音化?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就目前为止,所有的拼音化的方案都是失败的,都没有能否解决同音词的问题。如果能够重新制定一套能够区分同音字的拼音化方案,那么汉字拼音化就有可能实现。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就像我文章日语文字的致命缺陷是什么?里写的,2个音素就可以组成8个音节,从而对应至少12个常用汉字。没有标调符号的拼音化方案就如同太监——关键的东西没了。如果有标调符号,同音字现象会有多减轻,但还是无法避免,需要进一步区分。

另外一个方面,汉字拼音化了以后,单个汉字就失去了表意的功能,变成了纯表音文字。这种做法的弊端在现代越南文里有明显的体现——只需百年时间,许多合成词就会变成固定搭配,无法再拆分开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越南文的造词能力。

所以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答案是能,但是十分困难,而且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cqwpz.com/kcyzz/11336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