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人来说

想到胡同

总有一种亲近感

胡同自元代始称始建以来

作为北京城市空间的肌理

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历经元明清三代

又历民国和新中国

胡同承载着老北京无尽的记忆

本期,跟着文旅君来到

历史名人扎推的“东总布胡同”

看看曾在那里行走过的人与事

来源:北京脉搏

来源:北京脉搏

东总布胡同位于朝阳门南小街东,一直通到东二环,是北京胡同中著名的“三总布”之一。东总布是历史名人扎堆的地方,尤其是在近当代。

东总布胡同的东段以南一直到现今长安街以北的这一片区域是明清时期的北京贡院,在元代的时候是礼部衙门。因此,东总布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是北京年代久远的胡同之一。

明永乐十三年

这里设立了贡院,作为全国会试的地方,顺天府的乡试也在这里举行。考棚有多间,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在贡院的四角建有瞭望楼,可以看到考场内的情况。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东边牌坊书“明经取士”,西边则是“为国求贤”。

万历二年

张居正扩建了贡院,将考棚扩大到多间,木制考棚变成了砖瓦的房屋。

光绪年间

考试的学子大增,考棚一度达到多间。年科举制度废除,贡院成为了历史,现如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地。

许是因为贡院的缘故,东总布胡同自此与文人结下不解之缘。

东总布胡同10号院

在民国初年是外交部俄文专修馆的办公地

东总布胡同10号大院早期风貌

东总布胡同10号大院早期风貌

来源: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京城民居宅院》

年,这里是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所在地,当时的校长是徐悲鸿。而东总布胡同10号院名声大噪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年,国家出版总署在此成立。年商务印书馆自上海进京搬到这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从灯市口搬到这里。年,和商务印书馆同时迁京的中华书局也从西总布胡同7号搬进了东总布胡同10号院。一时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美术出版社和版本图书馆4个单位都集中在东总布胡同,真是大咖云集,蔚为壮观,这个大院也因此被称为“十号大院”。自此,数不胜数的优秀出版物,包括中国第一部汉语字典《新华字典》、中国第一部规范性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诞生在这里。

东总布胡同22号院

(新门牌53号)曾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办公地

东总布胡同22号(现为53号)

东总布胡同22号(现为53号)

来源:中国艺术报徐粤春

在民国时期22号院曾为行政院秘书长、北大校长蒋梦麟的住宅。在此之前则是北宁铁路(北平至沈阳)管理局局长陈觉生的宅子。年,北平新闻记者公会搬到了这里。年7月,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22号院又成为全国文协的办公地,也是作协领导和一些作家的宿舍。年,作家协会搬到了同是东总布胡同的46号院(新门牌60号)。在这里,聚集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影响的作家。其时,茅盾任作协主席,老舍挂名作协副主席,郭小川担任过秘书长。

东总布胡同32号是曾任国家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住宅。马寅初年搬来这里,直到年,岁高龄辞世。

东总布胡同32号

东总布胡同32号

来源:北青天天副刊青青

曾经担任过里根总统特使的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小时候在东总布胡同外祖父廖凤舒(廖仲恺的哥哥)家生活过。后来,陈香梅嫁给了曾在抗战期间担任“飞虎队”队长的陈纳德将军。巧合的是,美军著名将领史迪威将军也曾在胡同东头的老门牌3号居住过。

老门牌1号

住过我国著名实业家费起鹤

老门牌15号

住过著名画家穆家麒

老门牌24号

住过我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钧儒

老门牌19号曾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小白玉霜的租住地

老门牌23号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民盟中央主席史良的居住地

后来,程思远也住过这里

……

据说,东总布胡同还有北京城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马路。原来,在民国二年,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住在东总布胡同。人家觉得一到下雨下雪,胡同里就泥泞不堪,于是自个儿掏腰包,在这条胡同修建了北京城的第一条马路。还在路口设置了交通岗,来往车辆绕岗行驶,民间称“转盘”。

东总布胡同的故事还有很多

今天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来源:《老北京述闻胡同街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cqwpz.com/kcyzz/11336516.html
当前时间: